政府工作報告16次提“綠色”,ESG將綠色貿易壁壘化為中國企業機遇
來源:@華夏時報微博

華夏時報記者 劉詩萌 兩會報道
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完善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係,營造綠色低碳產業健康發展生態等。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綠色”一詞出現了16次,比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14次提到“綠色”增加了2次。在針對“雙碳”的表述上,不僅延續了去年“積極穩妥”推進的基調,重提了碳排放核算、碳足跡管理、碳市場擴圍等正在推進的任務,還提到要建立碳標識認證製度、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等新提法。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施懿宸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國際環境日趨嚴峻複雜,地方貿易保護主義加劇,造成了貿易壁壘的增加,但“綠色”反而是中國企業穿透貿易壁壘的一個重要工具。中國企業應做好自身的綠色低碳轉型,尤其是出海企業要加強供應鏈管理,也就是ESG中常常提到的“範圍三”排放的管理,深入推進綠色供應鏈,助力高質量發展。
氣候披露加速推進
從去年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於推動“雙碳”工作的表述來看,去年是近幾年來表述最為積極的一次,從此前的“科學有序“變成了“積極穩妥”,而今年則延續了這一表述。
事實上,2024年以來,在政策的大力推動下,“雙碳”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去年年初,CCER市場正式啟動,標誌著全國碳市場雙輪驅動模式的建立;5月,15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建立碳足跡管理體係的實施方案》,要求到2027年,碳足跡管理體係初步建立,製定出台1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滿三周年,碳價啟動時為48元/噸,到2024年上半年曆史性突破了100元/噸大關;9月第一批CCER項目正式掛網,到近期首批CCER項目正式完成登記,已登記的核證自願減排量共948萬噸二氧化碳當量,預計將在10年內年均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約359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尤其推動氣候信息披露方麵,在去年4月發布了2021年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後,近期生態環境部聯合國家統計局、國家能源局又發布了2023年電力碳足跡因子數據。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是核算碳排放的重要參數,用於核算企業或者組織層麵溫室氣體排放量,方便無法獲取自身實測排放因子的主體在核算溫室氣體排放量時參考使用。另外,生態環境部等四部門還在3月發布了《關於促進企業溫室氣體信息自願披露的意見》,提出強化溫室氣體信息自願披露對企業自主減排的促進作用,支持企業編製和發布溫室氣體信息自願披露年度報告,或將溫室氣體信息通過可持續發展報告,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報告,排汙許可證執行報告,上市公司年度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等形式予以公開發布。
ESG將成企業出海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不可忽視的是,隨著歐盟碳邊境調節機製(CBAM) 2023年10月開啟過渡期,向歐盟出口產品的中國企業以及產業鏈上下遊將麵臨更高層次的碳管理合規要求。因此,上述政策的不斷出台,對於正步入出海新階段的中國企業而言更是一場及時雨,為他們答好ESG披露這道“必答題”提供必要的標準和方法支持。
國信證券相關研報指出,在當前我國出海型企業的行業格局中,信息技術行業企業數量占據主導地位,醫療保健行業居第二。2023年,出海型企業中77%公布了ESG報告,其比例遠高於整體A股市場的披露率,表明出海型企業在ESG方麵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
益普索中國董事長兼CEO劉立豐在2025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麵會上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全球ESG概念正在加速落地,發展中國家在環境治理上有非常迫切的需求,發達國家在環境治理上也有升級的要求,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包括西方社會在內,都非常歡迎具有環保意識、對環保或對ESG有貢獻的企業加入,這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機會,也對中國的國家形象大有幫助。“中國企業出海可以不僅僅是新能源車、手機、家電或鞋服,更可以通過環保企業出海,體現對當地社會環境保護的貢獻,在ESG有所突破,進一步提升中國企業的聲譽。”他說。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在ESG或供應鏈管理做好的話,可能就會陷入‘關稅戰’的泥沼。”施懿宸說,企業隻要做好ESG管理,就能夠滿足對方的碳排放要求,所謂的“綠色壁壘”也就變得不存在了。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ESG實踐本身就是一種高質量發展,不僅可以讓自身產品的競爭力更強,還能使之符合全球氣候治理的標準和要求,令“關稅戰”對企業的影響相對降低到最小。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