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平 - 簡介
⠀
譚平,1960年生於中國承德 ;籍貫:山東煙台1984年 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 獲學士學位;1984-1989年為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講師;1989-1994年獲得德國文化藝術交流獎學金, 就讀於柏林藝術大學自由繪畫係, 獲碩士學位和Meisterschule;2002-2003年 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 、教授;2003-至今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 、教授 。
譚平 - 出版著作
1995 《西方現代素描賞析》合著,天津美術學院
1997 《設計基礎》 山東友誼出版社
1998 《草圖與完成品》合著,青島出版社
1998 《概念藝術設計》合著,青島出版社
2002 《精神的遊曆》合著,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3 《成長的故事》 河北美術出版社
2002 《藝眾--設計:以訪談的名義》 河北美術出版社
2005.11 《渡》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11 《譚平版畫》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 《角色--設計:以教育的名義》 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6 《越位--設計:以傳承的名義》 四川美術出版社
譚平 - 學術論文
1994.4 《現代西方素描鑒賞與研究》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4.4 《德國現實主義藝術展印象》當代學院藝術
1994.4 《柏林藝術大學自由繪畫係》當代學院藝術
1994.4 《關於素描的對話》當代學院藝術
譚平 - 獲獎作品
1994.11 《無題》獲中國美術家協會"全國第十二屆版畫作品展"
1995 國連環畫美術展覽,金獎
1996 北京市書籍裝楨,銀獎
1996 全國魯迅版畫獎
1998 全國三板展銀獎
1999 全國優秀歸國留學人員獎
1999 "北京書籍設計藝術展"
1999 主持參與建國五十周年彩車設計,優秀設計獎
2001 2001年全國第七屆版畫,銀獎
譚平 - 作品收藏
1994 青島美術館,青島
1996 今日美術館,北京
1998 波特蘭美術館,美國
1999 路德維希博物館,德國
1999 深圳美術館,深圳
2002 上海美術館,上海
2006 中國美術館,北京
譚平 - 作品展覽
1991 Moench畫廊,德國柏林
1991 Germering 市政廳,德國慕尼黑
1993 Moench畫廊德國柏林,德國柏林
1994 Christof Webe畫廊德國柏林,德國柏林
1994 譚平作品展,中國當代美術館
1996 中國抽象-殊途之旅展,澳大利亞,悉尼
1997 《四方工作室》作品展,北京國際藝苑
1999 譚平作品展,德中柏林亞洲藝術倉庫
2000 譚平作品展,柏林藝術庫
2002 譚平作品展,紅門畫廊
2003 譚平作品展,紅門畫廊
2004 譚平作品展,Alesxander Ochs畫廊
2005 譚平作品展,紅門畫廊
2005.11 譚平繪畫作品展,中國美術館
譚平 - 學術學會
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中國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平麵設計藝術委會,副主任、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美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設計學科,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設計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郵票評審委員會委員,委員、北京書籍裝幀藝術委員會付主任,副主任、北京奧林匹克標誌評選委員會委員,委員、主持策劃"轉型期的中國當代藝術"研討會、主持策劃"開放的空間-中國文化藝術"研討會、主持策劃"中國當代藝術家招貼展"、編寫"中央美術學院設計教學實驗叢書"、編寫"中央美術學院經典教學叢書"
譚平 - 科研項目
藝術設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
藝術設計,基礎實驗教程
⠀
譚平 - 成名之路
八十年代末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青年教師的譚平,赴德國柏林藝術大學考察學習。從1989至1994年的五年中,譚平在柏大自由藝術係德國著名表現派藝術家賀迪克(H.K.HOEDICKE)教授工作室學習並獲得碩士學位。1994年譚平意氣風發地回到中央美術學院執教。此時的中國藝術界,正處在“政治波普”及“偽前衛”真豔俗的“高潮期”,時尚、裝置、行為等表現方式尚未形成氣候。而中國各藝術院校美術教育亦處在進退兩難的變革與固守之間。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譚平又邁出了他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步 ――籌辦中央美術學院設計係。對於幾十年來以繪畫造型為純正觀念的中央美術學院來說,是一個戰略方向性的舉措。十年彈指一揮間 ―― 譚平“洋為中用”的全方位藝術教學見了成效,中央美術學院站在了與世界各藝術大學同步的國際化藝術教學行列。
1980年譚平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並於1984年畢業留校任教。畢業創作銅版畫《礦工係列》極具現實主義風格。為此,他曾到深山溝裏的興隆煤礦,
與礦工一起下到百米深的地下巷道內體驗生活。《礦工係列》組畫顯現了譚平對造型藝術結構的準確創造能力。陽光不能普照到的地下百米巷道內,一群如石像般兀立的漢子同黑暗融為一體,唯有雙眼及頭上的礦燈發出希望的生命之光。1985至1989年,譚平作為班主任帶了版畫係85級本科班。他充分發揮了教書育人的才能並培養了一批在中國現代藝術中“興風作浪”的“時尚旗手”人物。同一時期油畫作品《童年回憶》、《大海》、《藏區印象》係列,簡約、概括;天地、光影、人跡――在看似不經意間構成了極具營造法式的形而上空間畫麵。1989-1994年在德國,譚平用丙烯顏料創作了一批既有德國表現派風格(現代藝術大師巴塞利茲是譚平留學院校的教授)又有在中央美院所練成的基礎造型痕跡作品,如《靈魂的爭鬥》、《自畫像》等。而這一時期的銅版畫《無題》係列作品則有了一個本質上的飛躍;抽象形態取代了帶有具象因素的畫麵,在銅版材料運用上以極具完美的技法創作出散淡的、帶著東方禪味的作品。1995-2000年,譚平在銅版畫創作上到了“膽大妄為”的無法無天之境,大塊的黑油墨“赤裸裸”地塗在銅版、鋅塊、鐵條上,隨心所欲地印在手工製作的紙張上……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這黑白相生間頓現東方氣概――天地日月、陰陽乾坤,在對立統一中道法著 “極飾則素”的自然。2001-2004年,譚平的創造能力轉向了木刻版畫。放筆直取,以少勝多;刀刻斧劈、凜冽決然。由此給中國版畫界帶來了強烈的視覺衝擊波。 2004至2005年,譚平創作了一批頂天立地的架上繪畫――團狀而律動的分子細胞伴著大麵積色彩在分割中構成獨立不移的象征性畫麵。生命與物質在精神上融會貫通並合二為一地升華到渾渾沌沌的宇宙空間…… 這是他積三十多年繪畫功力與學力對現代藝術的詮釋!東方也好,西方也罷;譚平在東西方文化的兩極中確立著一個藝術交匯的新形態支點。在此支點上,譚平舉重若輕地用四兩撥動了中國現代藝術的千斤……
譚平 - 解讀譚平
有資料顯示,藝術家譚平的抽象藝術實驗開始於1992年。在此之前,他曾經曆了由寫實到表現的漸變過程。應該說,他的這種選擇既與他留學德國期間所受到的相關藝術影響有關,也與他對自我潛質的不斷發現有關。從比較學的角度看,譚平在德國期間創作的作品,盡管做得極為地道,但無論在語言的方式上,還是在藝術的觀念上都是比較西方化的,在他回國後,則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按我的理解,是因為他麵臨的藝術問題已經有了根本性的轉化,即如何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借鑒,進而創造具有中國意味的當代抽象畫。這足以表明:譚平在認真關注與學習西方抽象表現藝術的同時,是並不甘心完全走模仿之路的。
正是從以上藝術目標出發,譚平在深入研究傳統文化與西方“自動繪畫”的基礎上,機智地從中國書法強調時間因素的做法中,成功地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概念。這一藝術概念重視直覺與偶然因素的作用,追求繪畫的自然生長過程,講究畫筆的手勢、動作與筆觸表現出來的內在情感。由此,他也成功地開辟了屬於個人的藝術探索方向。
熟悉藝術史的人都知道,在西方,已有不少抽象藝術大師曾經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了圓形符號。據此我們似乎可以猜測,譚平在他的畫中以圓形作為基本元素應該與曆史有關。不過,除此之外,譚平所尋找到個人的表現符號在很大程度上也與他極為特殊的生活經曆有關係。2004年,譚平的父親不幸得了癌症。據他介紹,當醫生將從他父親身上切下來的腫瘤物給他看後,那些由無數圓形組成的視覺結構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在很長時間裏,每當他閉上眼時,一些圓形就會在他眼中運動、翻滾,令他揮之不去,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於是,他也就將這樣的內在感受轉換成了作為畫的基本元素。在他看來,每個抽象畫家都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形象,作為個體的抽象畫家就是要讓那些最簡單的視覺剌激發展成複雜豐富的藝術聯想。而他基本辦法則是以各種富於變化、耐人尋味的線紋來組織他的畫麵上的結構。
譚平告訴我,在具體作畫的時候,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借用了“幾何抽象”大師蒙特裏安的方法論,隻不過他更加突出的是線條而不是塊麵,而且更加感覺化、詩意化、中國化。當然,既是以油畫媒介作畫,那就必然涉及到具體的著色表現技巧,所以根本不可能簡單地將傳統水墨或版畫的技巧轉換到畫布上。為此,譚平曾經下了很大功夫研究“色場藝術”大師羅斯柯的抽象作品,然後又以相關藝術觀念處理了來自中國民間的紅、藍印花布的基底色。如果我們說,譚平在他的創作中,是將“自動繪畫”與“色場藝術”進行了有機結合也未嚐不可。此外,在具體的作畫的過程中,譚平常常先是以不同的色彩線紋在畫布上組織出千變萬化的畫麵結構,接下來就是根據畫麵上的偶然機遇,不斷進行色彩的多次覆蓋與即興化的處理――或留底、或複畫,也正是在不同心境與感受的支配下,他一步一步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事實上,在他父親得病期間,他畫中的圓形就像顯微鏡下看到的腫瘤物,加上出現在深沉、灰暗的藍色上,所以總顯得壓抑、焦慮與不安;而在他父親病好後,不僅畫中的圓變得奔放、灑脫、靈巧,還出現在明亮、燦爛、飽滿的紅色上,顯得幸福,且充滿著期待與向往;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近一階段,譚平即便在藍色底子上作畫,也使作品顯得高貴、典雅、恬靜、文雅。與其前期的在藍底上作畫的作品完全不一樣。我注意到,他近期還出現了一種創作新趨勢,那就是從關於宇宙自然的憧憬與感受中上升出了一種全新的抽象語言,讓人看後不禁從中生發出許多審美的聯想。我認為,這顯然是以中國傳統為根基的抽象形態繪畫,既表現了天人合一、虛靜忘我的藝術境界,也進一步拉開了與西方抽象繪畫的距離,很不容易。
總而言之,我觀譚平的畫有兩點很深的體會:第一感到他是將中國古代文人的藝術追求與情致當代化、油畫化了,而這一點就是放在中國抽象繪畫發展的曆史進程中看,也就是極其有意義的。因為這不僅使中國當代抽象繪畫與傳統文脈有了很緊密的聯係,而且使中國當代抽象繪畫與國外同類繪畫進行對話時,有了明確的身份感;第二感到他的藝術成就主要是來自於對東西方文化的比較學習。很明顯,沒有對外來藝術思想的合理借鑒,沒有對傳統文化必要的清理。他根本不可能為當代中國奉獻新的藝術成果。
現在一談到抽象藝術,就有人說古已有之。問題在於,雖然中國傳統藝術中有很多的抽象因素,但從來也沒有走到徹底抽象的地步。正是有西方搞抽象藝術在先,中國的一大批藝術家才有可能用全新的眼光去重新審視傳統藝術中的現代因素。對於這一基本前提,人們是不能忘記的。
藝術家譚平給中國當代藝術家的重要啟示是:創造具有中國特點的當代藝術,一定要超越東西方二元對立的價值模式。即一方麵要大膽學習西方藝術中有價值的東西;另一方麵還要努力從傳統中尋求具有現當代因素的東西。而這一切隻有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才可以做到。與此相反,頑固堅守單一的、原生態的民族價值觀念的做法,或者是盲目模仿西方現代藝術的做法,都是斷不可取的。其實,無論是東方文明,還是西方文明,都是由不同文化(明)碰撞的結果。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上,並沒有一種不受其他文化影響的、純而又純的文化存在。我們既不能像原教旨主義者一樣,以維護傳統純潔性的名義,拒絕學習外來文化。也不能妄自菲薄,全盤照抄外來文化。這意味著,在當前的文化背景中,我們不僅要反對西方中心主義,也要反對東方中心主義。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一個相互碰撞的全球化過程中,具備更加開闊的文化視野。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