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1961年9月出生,湖北漢川人,研究員。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中南財經大學農業經濟係學習,經濟學學士;1989年5月至1991年5月在德國多特蒙德大學及亞洲理工學院學習,獲理學碩士。1984年7月至今(2009年數據)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所工作,曆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現從事農業與農村發展問題研究,主要學術專長是農業與農村發展理論與政策、城市化與區域經濟。2009年2月8日,與譚崇台、吳敬璉、劉遵義、姚洋、蔡�P等學者,獲得第二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學術著作
主要代表作有:《中國村莊的製度變遷與權力分配》(獨著)、《中國鄉村的企業組織與社區發展》(獨著)、《中國的鄉鎮企業與鄉村發展》(兩人合著、第一作者)作為其主編的《當代中國的村莊經濟與村落文化》叢書山西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的組成部分,1997年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二等獎);《中國的三元經濟結構與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論文,《經濟研究》1994年第4期)獲1994年度第六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發展理論與中國》(獨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獲2000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中國鄉鎮發展研究》(《管理世界》,1990年第4期)獲1988年度國務院農研中心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研究領域
⠀
2009年2月8日,第二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
秀成果獎頒獎典禮暨中國經濟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
圖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胡必亮發表獲獎感言
胡必亮主要研究領域為發展經濟學與農村發展。胡必亮及其研究團隊以大量的村莊調查為基礎,廣泛研究了鄉村社會在轉型期所麵臨的文化變遷、組織演進和鄉村治理結構的變化,構成了中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農村改革與發展的全景圖。此外,胡必亮還對中國鄉村的經濟社會運作和文化傳統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將田野調查的各種材料作了進一步提煉和概括,2005年形成了《關係共同體》一書;2006年,胡必亮等出版了《農村金融與村莊發展》。這兩本著作是他村莊研究係列的一個必然的符合邏輯的延伸。前者對村莊研究作了理論上的升華與抽象,而後者將村莊共同體的理論應用到農村金融尤其是農村民間金融領域,用以解釋民間金融的拓展與變遷。
他認為中國新的城鎮化發展道路(模式)必須包含這樣兩個內容:一是將集中與分散有機地結合與統一起來;二是建立起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一體化發展體係。體現在實踐上,就是要大力發展大都市區和都市連綿帶。
他撰寫的英文著作《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非正式製度與中國的鄉村發展)(Routledge, 2007年英文版)為獲獎作品。該書重點論證了非正式製度對中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考察了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發展和非正式製度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論證了三個方麵的非正式製度對於促進農村發展的影響:一是建立在村莊信任基礎上的作為非正式金融製度的標會對於農村發展的影響;二是中國特定關係共同體中所體現的社會網絡對於促進城鄉移民、培養企業家精神以及推進鄉鎮企業發展的影響;三是通過上市公司整合村莊發展的“以廠帶村”治理模式對於探索我國農村發展新模式的影響。該書以作者在全國五個村莊跟蹤調查研究十五年來積累的翔實數據作為實證分析和理論研究的基礎,研究方法較先進,理論上有較大創新,研究結果對指導現實經濟發展有較大意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