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中長期資金參與期市、完善國債衍生品、加快推出碳排放權期貨……
期貨日報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應鼓勵中長期資金參與期貨和衍生品市場
記者 曲德輝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在接受期貨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實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發展目標,應加快發展衍生品市場,推出更多風險管理工具。

田軒解釋,首先,衍生品市場能夠進一步豐富風險管理工具,如期貨、期權、掉期等,有助於防範和化解股票市場風險,增強中長期資金入市的信心。其次,股指期貨等衍生品可以為中長期資金提供更加靈活的投資策略選擇,並促進金融產品的創新,如推出更多結構化產品,優化資產配置,提升中長期資金投資組合的穩定性和收益性。最後,衍生品能夠促進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的發揮,提高整個資本市場的流動性,並提升市場透明度,從而為中長期資金入市創造更加穩健的投資環境。
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近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提出,要進一步增強多層次市場的包容性,進一步增強投融資發展的協同性,進一步增強監管執法的有效性,進一步增強市場基礎製度的適配性。
田軒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應落實好上述要求。
一是強化市場包容性,鼓勵養老金、保險資金等中長期資金積極參與期貨和衍生品市場;鼓勵期貨交易所和衍生品交易平台創新產品,如推出更多符合中小企業需求的避險工具,包括農產品、能源等領域的定製化合約。二是提升投融資協同性,通過跨市場的產品設計和交易機製,推動期貨和衍生品市場與股票、債券等現貨市場深度融合、聯動發展,構建多元化投融資體係。三是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建立健全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合規管理體係,嚴厲打擊市場操縱、內幕交易等違法行為,確保市場公平公正。四是完善市場基礎製度,優化交易規則,簡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場交易效率,同時完善信息披露製度,提高市場透明度,建立健全投資者保護機製,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
在田軒看來,近年來,中國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發展成績顯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投資者結構日趨豐富,對外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快,監管和風險防控體係框架也逐步成熟。不過,市場仍麵臨產品創新不足、多元化投資工具缺乏、與現貨市場的聯動機製不夠緊密、國際化程度有待提升等問題。
田軒建議,中國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應聚焦產品創新,支持新型衍生工具的研發和推廣,豐富多元化投資工具,並為企業提供風險管理工具;深化與現貨市場的聯動,優化跨市場交易機製,同時完善市場基礎設施(包括交易係統、清算係統等),以支持更加複雜多樣的交易需求;此外,與國際市場接軌,研究股指期貨、國債期貨納入特定品種對外開放,推動跨境交易便利化,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參與,並積極參與國際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規則製定和監管合作,提高市場透明度,強化風險防控能力,推動中國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全麵升級和國際化進程。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證監局局長牛雪峰:持續完善國債期貨期權產品布局
記者 楊美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證監局局長牛雪峰聚焦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提出加快推進國債期貨市場發展,同時建議推進倉單立法。
牛雪峰提到,2024年以來,國債收益率震蕩下行,投資者日益增長的利率風險管理需求特別是中長期利率風險管理需求,與缺少高效風險管理工具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市場主體對加快國債期貨市場發展需求強烈。
為此,他建議有關部門深入研究成熟市場的做法和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持續完善國債期貨期權產品布局,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參與,加快國債期貨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國債期現貨市場高質量發展。
此外,倉單風險是困擾大宗商品現貨市場發展與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難點和痛點之一。牛雪峰表示,一方麵是涉及大宗商品、金融、倉儲物流等多個行業,跨行業存在監管缺失和現行法律空白;另一方麵是現貨市場體係和行業信用不夠健全。為規範倉單市場秩序、提高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大宗商品市場營商環境,他建議推進倉單立法,規範行業良性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水平,促進大宗商品市場轉型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珠海冠宇董事長徐延銘:建議加快推出碳排放權期貨
記者 楊美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珠海冠宇董事長徐延銘就加強全國碳市場協同監管、加快市場主體和產品擴容提出建議。
“2024年1月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啟動後,我國形成了強製市場與自願市場並行的碳交易體係,但在規則製定、監管模式及體係構成方麵還有待提升和完善。”徐延銘表示,比如,在碳現貨市場製度體係建設中,目前以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參與為主;現有製度規則設計在兼容新行業、新產品方麵存在一定局限性;參與市場主體及產品類型也較為單一,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深度和廣度需進一步拓展,推動形成多主體參與、期現貨結合的碳交易體係。
為此,徐延銘建議,堅持以係統性思維推動碳市場相關工作,建立部際協同監管機製。
同時,他建議堅持從全局出發構建碳交易體係,加快碳市場行業和主體擴容。一方麵,推動除發電企業外的其他行業企業提升排放數據核算盤查的基礎能力,從而具備納入排放管控條件,盡快實現行業擴容。另一方麵,允許碳資產管理公司、金融機構等非控排企業參與全國碳市場,開立交易與注冊登記賬戶,在現貨市場中作為對手方,在臨近履約期、控排企業普遍囤貨惜售的環境下釋放配額,助力企業按時完成履約任務。
此外,徐延銘還建議,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加快推出碳排放權期貨。
“在經濟社會全麵綠色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控排企業需要製訂長期的生產經營和減排計劃。現階段碳市場價格波動幅度加大,控排企業普遍缺乏風險管理工具,影響企業穩定經營。”徐延銘說,加快上市碳排放權期貨,實現期現貨協同發展,可以提高碳定價效率,通過遠期價格信號引導企業調整生產經營安排,在適當時機進入市場買賣配額,以更低成本實現減排,保障企業平穩健康發展。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一直以來,廣期所高度重視並穩步推動碳排放權品種研發工作,近年來圍繞合約規則設計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專題研究和實地調研,當前基本完成碳排放權期貨合約製度的設計方案。據悉,廣期所將持續做精做細碳市場基礎研究,完善碳排放權合約製度關鍵設計,穩妥推進碳排放權期貨上市。
全國政協委員、白雲電器董事長胡德兆:建議支持廣期所上市電力期貨品種
記者 楊美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能源管理體製改革,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截至去年年底,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超過煤電,成為電力供應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當前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已取得積極進展,但尚處於起步階段。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聚焦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全國政協委員、白雲電器董事長胡德兆就加強電力現貨市場和中長期交易機製建設建言。
“新能源參與市場將加劇電價波動,極端價格甚至負電價現象頻發。據國家電網數據,2024年部分地區因新能源發電出力驟增導致的負電價時長較上年增長30%,對市場運行穩定性構成挑戰。經營主體對風險管理工具的需求日益迫切。”胡德兆說,當前,電價波動加劇,市場風險管理需求迫切。
為此,胡德兆提出,加快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建設。他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加大力度,推動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步伐,力爭2026年年底前實現全國範圍連續運行“全覆蓋”。
在完善電力中長期交易機製方麵,他表示,新能源發電出力不確定性會帶來電價波動問題,建議優化電力中長期交易機製,具體措施包括:一是縮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頻次,增強中長期交易的靈活性;二是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上市基於山東、山西、蒙西、廣東等成熟現貨市場的電力期貨品種,為經營主體提供風險管理工具;三是建立電力中長期交易與現貨市場的銜接機製,確保市場價格信號的連續性和一致性。
此外,胡德兆還表示,應健全電力市場監管體係,建議能源主管部門加強與市場監管總局、金融監管部門的合作,共同推進電力市場監管體係建設;進一步優化電力市場信息披露製度,提升市場透明度。
我國電力期貨上市備受業內關注。國泰君安期貨研究所綠色金融與新能源團隊行政負責人、首席研究員邵婉嫕告訴期貨日報記者,期貨市場的引入將為電力行業提供更加靈活高效的風險管理工具,有助於優化市場運行機製。從當前看,我國電力期貨推出的市場條件逐步成熟。一方麵,中央與地方均明確支持電力期貨的探索和發展。另一方麵,我國廣東、山西、山東等地的電力現貨市場試點已進入正式運行階段,現貨市場的結算電量占比穩步提升,市場主體數量持續增長。此外,電力現貨市場價格數據已較為完善,可作為期貨合約的交割結算依據,為電力期貨市場提供了廣泛的參與基礎。
全國人大代表郭建華:“保險+期貨”助農防風險穩收益
記者 譚亞敏
“我參加全國兩會帶過老家的花生,還帶過花生期貨保單,今年帶著‘保險+期貨’的建議來了。花生期貨保單,別看這小小的一張紙,卻能為農業和農民保駕護航,助力我國油脂油料產能提高。”長期關注花生產業的全國人大代表、開封祥符區電影公司黨支部書記郭建華說。
從擴大花生“夏直播”種植麵積到扶持花生精深加工,從支持花生“保險+期貨”到支持花生產業園建設,2015年以來,郭建華帶著一件件散發著“泥土香”的“花生建議”,從田間地頭走進人民大會堂,讓一粒粒花生綻放出絢爛的“花朵”。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期貨日報記者再次采訪了郭建華。今年她關注的還是花生產業發展和花生“保險+期貨”方麵的內容。
為何對花生情有獨鍾?郭建華告訴記者,她在調研中發現,河南花生種植麵積和產量常年居全國首位。作為重要的油脂原料,花生易種植、產量高、成本低、出油量大、經濟效益較好。擴大花生種植麵積、壯大花生產業鏈,是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路徑。
郭建華說,花生期貨上市後,保險、期貨聯動,為花生種植戶最大限度化解價格風險,利用市場化手段補償農戶因價格波動所導致的收入損失,為河南省優質花生產業發展再築一道“防護堤”。老百姓種花生和賣花生,心裏都有譜了。
實際上,花生期貨為種植、加工、貿易、消費各個環節提供了價格風向標,也為花生產業鏈企業穩定生產經營提供了工具。
生長期的幹旱和洪澇等異常天氣,對花生產量和質量會產生較大影響,進而會影響農戶的收益和種植積極性。
談及近幾年推廣花生“保險+期貨”的感受,郭建華認為,“保險+期貨”將農業保險與期貨工具結合,發揮各自優勢,可以有效覆蓋市場供需結構變化引起的價格波動風險。花生“保險+期貨”可以有效彌補傳統農業保險和農產品期貨自身功能的不足,對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等起到積極作用。
關於如何在鄉村振興中進一步推進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郭建華建議,花生“保險+期貨”模式的探索及推進,讓農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希望今年能從政策和資金上加大花生“保險+期貨”的投入力度,惠及更多花生主產區的農民,讓農民種植花生沒有後顧之憂,提高農民種植花生的積極性。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