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77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趙元任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趙元任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國語羅馬字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國語羅馬字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戴一
2021年脫口秀大會第四季突圍賽上,吳星辰吐槽我們可以從一千年前的唐詩宋詞中學習到很多,數千年後的人們翻開微博文選卻隻能看到“集美們”“yyds”這樣的黑話。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特有的語言,如果不是中國航天器登錄火星,今天的網友或許已經忘記了比他們大不了多少的前輩發明過一種火星文,他們今天隻會在評論中刷下一行行:中國航天yyds。
文化研究者提出對網絡黑話提出過很多種解釋。在飯圈、粉絲文化大規模流行之前,基本從社會語言學角度予以解釋,語言建構了青少年文化[1],一篇寫於2011年的學位論文《近十年網絡詞語發展變化研究》[2]則從語言自身變化規律、網絡技術發展、語言使用者、語言態度四個方麵對那個十年的網絡用語進行了歸納。而隨著粉絲文化的興起,趣緣的解釋逐漸站了上風,多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予以解釋,指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趣緣社會的形成,語言成為區分圈層的壁壘,以此獲得自身的身份認同[3][4][5],特別是在亞文化視角下,語言成為一種資源和權力,隨著移動互聯網和輸入法的發展下放,形成圈地自萌的生態[6]。
圖自王左中右微博(2021-06-23,14:33)
當這些詞匯破圈而出,有時候會被主流文化所吸納,有時候又會被排斥,甚至被比其更早的粉絲群體所厭惡。用物理大師普朗克的話說:“一個新的科學真理取得勝利並不是通過讓它的反對者們信服並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通過這些反對者們最終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長起來。”用網絡黑話說:“所有在我15歲之前出現的事物都是老古董,在我15~30歲之間出現的都會引領未來潮流,而在我30歲之後出現的新東西都是異端。”(這句黑話化用的是克拉克三定律其中一條:“如果一個年高德劭的傑出科學家說,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確的;但如果他說,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許是非常錯誤的”。)
但是在此視角下,其最根本的語言學視角反而被遮蔽了起來。 例如yyds是“永遠的神”的拚音首字母縮寫(在某些網友看來,yyds寫作“永遠滴神”才能體現出其韻味,源自電競主播對烏茲的評價,在口語化的直播中“永遠滴神”顯然形神兼備),但是我們讀起來卻是按照英文字母的讀法讀出來;又如cpf是“couple 粉”的英文縮寫加拚音首字母縮寫,形成一種混雜的趨勢,正如cp粉本身是英文和漢字雜糅一般。有研究者將網絡用語的拚音縮略化與漢字拚音化聯係起來,試圖將其納入漢字拚音化的框架當中[7],但也不無商榷之處,因此本文將主要回顧漢字拚音化曆史,以古知今。
需要指出的是,所謂漢字拚音化是試圖用羅馬(或者其他西文)文字替代中文漢字,這和今天我們說的漢語拚音不是一回事,兩者雖然淵源極深,但後者隻是用拉丁化字母對漢字注音,主要用於教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漢語拚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拚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
清末以降,中國對漢字的改革大體可分為五類[8],除了簡體字是對漢字字形的簡化,其他四類都與注音、表音有關,簡要概述如下。
其一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切音字運動,被西方堅船利炮打開的國門的中國麵臨巨大變革,知識分子紛紛睜眼看世界,一些知識分子自發的提出,隻有拚音才能救中國,如勞乃宣在《簡字譜錄》中說:“今日欲救中國,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識之字不可;欲為易識之字,非用拚音之法不可”,又如盧戇章《一目了然初階》是中國漢字改革史上的第一部切音字專著,這一方案以變體拉丁字母製定而成,包含55個表音符號和6個音標符號。
這一時期的討論對後世影響頗深,甚至直到今天我們所討論的話題範圍仍在其中。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1)漢字是否是單純的工具,對表達是否有影響。切音字運動中多認為漢字過於繁複,影響表達,流傳至今就變成了李約瑟難題的一種回答:漢字阻礙了中國科學的發展。如漢學家威廉ⷃⷦﯼWilliam C. Hannas)《在牆上書寫:東亞正字法是如何抑製創造力的》[9]認為西方人學習語言習慣了拆分語素,所以從小習慣了抽象思維和邏輯分析,中國的方塊字則阻礙了中國人進一步分析創造。(2)漢字的繁簡,這還促使了後來的簡體字改革。(3)語言和文字是否脫節,這還促使了後來的白話文運動。(4)國語和方言的對立統一,這背後除了文化因素還涉及到政治因素。
其二是注音字母,即國音注音符號第一式,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套法定拚音字母方案。清王朝覆滅之後,民國主持修訂了這一方案,作為國語統一運動的一部分,注音字母從一開始就帶有濃鬱的國家色彩。1912 年8月,民國教育會議通過《采用注音字母案》,12月教育部頒布《讀音統一會章程》,1913年2 月,“讀音統一會”正式召開,首要目的就是審定國音標準、確立字母形體,5月通過《國音推行辦法》,1918年北洋教育部正式頒行,1930年改稱注音字符。
這是一套以北京語音為主,同時包括現代北京音不用的入聲、尖團音和“微、疑、娘”三個濁音聲母的混合係統;對國音的標注采用定位標調法;注音字母共 39個字母(其中聲母24個、介母3個、韻母12個;1920年增至40個,1930年修訂為37個),采用聲、介、韻三拚製。尤為注意的是,由於其定位不是文字而是注音符號,故沒有采用西文字母,而是采用章太炎書寫的獨創古漢字。
其三是國語羅馬字運動,五四運動之後,號召文字革命要與白話文運動相結合,提出采用羅馬字(拉丁字母)拚音的方案,以錢玄同、趙元任等人為代表。1925年成立國語羅馬字拚音研究委員會研究製國語羅馬字方案,1926 年9月研製出《國語羅馬字拚音法式》,力圖與注音符號並列使用,故稱注音符號第二式,但由於這一機構並非部門,沒有法律強製力,加之時局動蕩等多種原因社會影響不大,僅在號召者周圍的小圈子中擴散,1934年之後隨著拉丁化運動的興起而歸於沉寂。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台灣地區很長一段時間仍沿用注音符號第一式,並於1986年在國語羅馬字運動的基礎上,提出了修訂版的注音符號第二式,正式頒行,和第一式並列使用。而大陸的拚音方案也從國語羅馬字運動中吸取了大量寶貴的經驗。
這一時期,最為後人熟知的就是趙元任寫的三首同音文《施氏食獅史》《漪姨》《饑雞集機記》,尤其以《施氏食獅史》最為著名: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早年有些訛誤認為這是趙元任用來說明漢字拚音化不可行的舉例,其實與趙的原意相差甚遠。近年來這一問題已被逐漸厘清,想想也知道作為國語羅馬字的大將,他不可能鼓吹和自己觀點相左的東西,實際上趙元任生前就明確指出了當時已有媒體對其觀點的誤讀,王開揚[10]對此有過十分清晰明白的係統論述,當然也有學者[11]指出趙元任想表達的意思和實際達到的效果可能存在偏差,正如薛定諤提出薛定諤的貓是為了反駁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理解的荒謬,但今天反而成為了理解量子力學最為直觀的思想實驗。
圖自王左中右微博(2021-06-23,14:33),這一篇其實就是對趙元任《漪姨》的仿寫
國語羅馬字運動本身也是為了用羅馬字取代漢字,雖然其影響相對較小,但是指出或者遺留的問題卻是值得思考的,因此需要展開講一講,這裏仍以趙元任的同音文為例。王開揚的研究回答了以下幾個問題:
(1)趙元任的同音文想說明什麽問題:趙的本意是想說明文言文采用大量單音素的詞,造成可以看懂,卻無法聽懂,因此文言文是無法交流的文字,需要改革,真正好的文字是既要能聽懂,又能看懂。
(2)同音文能否論證前述結論:雖然文言文存在嚴重的問題,但曆史上卻基本沒有自然出現過這樣同音文,因而趙才需要刻意去杜撰和編造,因此以個案論證的邏輯是不嚴密的。
(3)趙元任本人對拚音文字是極為推崇的:他和同仁們推行的國語羅馬字有三要素,“國語”指的是記錄的對象——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北京音),區別於現代漢語的“方言”;“羅馬”指的是所采用的字母形式——也就是拉丁字母,區別於民族字母或者斯拉夫字母或者個人自創字母;“字”指的是自身的屬——表明它是記錄漢語的拚音文字方案,而不是作為給漢字注音的工具。為了區分同音詞,倡導國語羅馬字的先驅們提出用“詞類連書”(20世紀50年代之後稱“分詞連寫”)來克服同音混淆的毛病。
(4)拚音中文能否被讀懂:趙元任自己打過一個比方,電話如果能聽懂,那麽閱讀拚音文字肯定沒有問題,因為電話就是聽音的,那麽拚音又怎麽會看不懂呢。至於《施氏食獅史》這樣的同音問題之所以會造成理解不了,乃是文言的緣故,因為這篇文章即便寫成漢字讀給別人聽,聽者仍是聽不懂的,和拚音毫無關係。何況拚音還可以加上音標等輔助符號。
(5)實行漢字拚音化的困難是什麽:趙元任認為一個原因是文言還未完全退出曆史舞台,另一個原因是心理或者民眾情緒的影響,推行拚音漢字經常麵臨民族主義的詰問。
其四就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和切音運動、注音符號不同,拉丁化運動鼓吹取消方塊字,全麵采用拉丁化字母代替漢字。這主要是受蘇聯掃盲經驗的影響,瞿秋白等人留蘇之後認為可以在中國推廣,1929 年2月瞿秋白等人製定了第一個中文拉丁化方案,並編訂了《中國拉丁化字母》,同樣為掃盲起到了重要作用。自然,這一方案無論從政治層麵還是文化層麵都與國語羅馬字的推廣勢同水火。
新中國成立之後,曾提出“文字要走世界共同的拚音化道路”,但最終沒有徹底貫徹。1955年10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通過了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拚音方案》,並在1958年2月11日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得到正式批準,全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席吳玉章在此會議上作報告稱:“漢語拚音方案不是漢語拚音文字。漢語拚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給漢字注音和拚寫普通話,以幫助識字、統一讀音和教學普通話,目的在於便利廣大人民的學習和使用漢字,以及促進漢語的進一步統一,並非用來代替漢字。”[12]可以說從小學的拚音,為中國掃盲做出了重大貢獻,為漢語的學習和國際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曆史的後見之明讓我們可以對這些改革略微做一些反思:
(1)漢字是否對表達有影響?
這個問題本身是在被迫打開國門之時提出的,是一個以西方科學技術為中心的問題,因為西方科技先進,那麽他們的一切都是好的,他們的文字是和他們的科技、文化相適應的。今天隨著去西方中心主義和對殖民主義的反思,伴隨著人類學和語言學的發展,這個問題早已被學界所揚棄,今天的學者更關心的是不同文化中語言是如何誕生形成的、如何能表述本文化的概念、如何塑造了本文化的特質。
(2)漢字的繁簡問題。
今天在網上仍能看到大量的複古主義者,在推崇繁體字,說什麽愛變成愛就沒有了心,認為簡體字失去了漢字的靈魂的精髓。實際上,從古至今漢字的簡化就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作家馬伯庸《小篆戰爭》就以秦朝小篆借古諷今。
(3)語言是否和文字脫節。
這和(2)是類似的,大量複古主義者認為白話文不如文言文優雅,殊不知語言是鮮活的,人們會自動選擇適合他們的話語流傳下去,世界潮流浩浩湯湯。
(4)方言的問題。
這的確是當今麵臨的一個實際問題,隨著普通話的推行,各地方言日漸消弭,文化多樣麵臨重大挑戰,甚至很多方言無法用現代漢字書寫,隻能采用諧音等方式寫出。
(5)今天漢字拚音化是否還有必要。
拚音的重要自不用多言,而對於漢字拚音化,個人認為已經完成了其曆史使命,除了本身從文化角度而言不是很有必要,從技術角度而言,還在於早期電報的編碼很借助於注音符號和國語羅馬字,計算機誕生之後短期又沒有辦法解決漢字輸入問題,而隨著漢語輸入法越來越方便,這一迫切的需求也顯得不那麽迫切了起來,我們前麵就提到yyds這種網絡黑話本質就是技術賦權,這一技術當然就是漢字輸入法了,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指尖的滑動和點擊,將個人的話語權擴散在互聯網中。當然未來世界形勢、社會結構發生巨變,像科幻小說裏寫的一樣,也許還會誕生新的語言和文字(如《三體》係列中幻想未來出現雜糅漢字和字母的表達,和今天的網絡黑話已經很接近了),這就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了。
而當我們有了這些曆史的知識,再回頭看看當今的網絡黑話,也就大可不必如臨大敵了。yyds這樣的詞匯麵臨的問題在漢字拚音化時已經被前人討論過了,這些文字隻能作為網絡交流的書麵文字,而沒有創造新的讀法和含義(可能讀成英文算一種創新),隻能作為互聯網上書麵交流的符號,除了一些力圖跟上潮流的綜藝節目,很少能在口語中看到。既然連拚音化都算不上,就隻能作為某種密碼使用,也就是粉絲文化視角分析的那樣。
《脫口秀大會》上的yyds梗
然而粉絲的審美和喜好,是會隨時間變化的,十年前的網絡梗誰還記得呢,今天那些喊著yyds的人看著火星文依舊一臉懵逼。時間會替我們做出刷選和選擇,不斷的衝刷之後,那些留下來的才會相對固定下來,其餘的都隻是當事人的青春,吳星辰吐槽的擔憂根本不會發生,因為那些網絡黑話根本不會流傳下來成為像唐詩宋詞一樣的經典。本質上,也就變成了不同世代之間話語權的爭奪,而老一輩卻總喜歡以過來人的視角告誡後輩:你們喜歡的東西離經叛道。這時候,我就總會想起,當我給00後講起火星文是用繁體字、英文、片假名等排列組合起來的時候,他們張開了大嘴:哇,你們好酷,真有文化。世界還是年輕的時候好啊。
參考文獻:
[1] 宗錦蓮. 淺析網絡語言與青年文化的建構[J]. 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 2007, 62(6): 15-18.
[2] 陳文鵬. 近十年網絡詞語發展變化研究[D]. 暨南大學, 2011.
[3] 馬若男. 粉絲網絡用語的語言學研究[D]. 上海師範大學, 2019.
[4] 趙實秋. 粉絲群體網絡通用詞語研究[D]. 湖北工業大學, 2020.
[5] 倪璐瑤. 00後網絡“黑話”傳播機製研究[D]. 華南理工大學, 2020.
[6] 孫天夢. 文化區隔與技術賦權:青少年網絡縮寫體使用研究[J]. 東南傳播, 2020, 186(2): 88-90.
[7] 楊玉靜. 淺談網絡用語拚音縮略化[J]. 新聞研究導刊, 2020, 11(12): 50-51.
[8] 清末至新中國成立(1892-1949)漢字改革史論[D]. 河北師範大學, 2013.
[9] Hannas W C .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How Asian Orthography Curbs Creativity[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3.
[10] 王開揚. 趙元任三段同音字“奇文”的語言學闡釋——紀念趙元任先生誕辰120周年[J].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13, 492(1): 4-11, 163.
[11] 馮壽忠. 趙元任《施氏食獅史》與漢語拚音化問題[J]. 江蘇技術師範學院學報, 2010, 16(1): 35-39.
[12] 吳玉章. 關於當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漢語拚音方案的報告——1958年2月3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N]. 人民日報,1958-02-14,第2版.
責任編輯:朱凡
校對:徐亦嘉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表评论